东风汽车旗下东风股份与苏丹G集团公司签约,开启“中国+苏丹制造”汽车组装新模式;今年10月,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哈弗H6将在埃及上市;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够在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各个新兴产业领域与非洲企业强化合作……乘着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的东风,一系列中国汽车走向非洲市场的消息也被披露。在论坛上,中非双方一致通过《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两份重要文件,将中非关系定位整体提升到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
对于我国汽车行业而言,非洲同样充满着机遇,其底气来源于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作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中国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与外资同行同场竞技,通过不断磨砺自身,逐渐提升了实力。同时,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中,我国汽车行业勇于探索,实现突破。如果说此前中国汽车出口非洲尚处于试水阶段,笔者有理由相信,非洲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走出去”的新蓝海。
当然,非洲市场短时间可能未必具有非常高的优先级。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产品(整车)出口的前几大目的地区域为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排名其后,位列第5,而且占比仅为4.6%。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中非合作关系不断加深,非洲市场值得中国汽车行业多加关注,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布局谋划。就此,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首先,非洲市场的需求极具自身特色,满足这些需求可能恰好是中国汽车行业所长,但需要企业下一番苦功。非洲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道路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非洲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十分多样化。在一些大型城市,用户对乘用车的需求可能与发达汽车市场同步;而城市公交、城际客运、用于基础建设的重型商用车、专用车,又根据国家或地区自然、道路条件的不同,用户有区别度极高、个性化十足的需求。这是汽车出口企业能力的挑战,例如高温、干燥、风沙等自然条件给密封、油液系统带来巨大考验。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再加上汽车行业的多年积累,给出解决方案并不难。笔者认为,重点在于汽车出口企业需要更“用心”——不能简单套用自身在国内市场的经验,不能寄希望于用国内成熟产品的直接复制,需要真正脚踏实地,理解当地市场的使用场景和需求特点,制定适应性强的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其次,中国车企可以酌情考虑从商品出口到本地化设厂的发展策略。对中国汽车出口而言,非洲市场目前尚未释放出巨大的空间。这其中涉及很多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的问题,目前大量欧洲、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二手车也消解了部分需求。但从趋势上来看,未来非洲市场的需求一定会逐渐释放。而随着需求量的增长,单纯的商品出口可能会遇到阻力。有意开拓非洲市场的中国车企,值得在当下采用单纯商品出口模式的同时开始从长计议,谋划更多可能性。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向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抛出“橄榄枝”,希望魏牌全新蓝山、高山在埃及生产。今年6月,埃及GV投资公司与中国一汽集团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在中东地区生产平价电动汽车。笔者建议,我国车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为未来5~10年的市场发展预期做好准备。
最后,中国车企应学习与非洲市场共同成长。不少人看到非洲发展相对滞后,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片市场生机勃勃。目前,非洲市场上的汽车产品仍以采用汽油、柴油、天然气等燃料为主。随着非洲基建水平的进步,电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以及当地各国对于环保的重视,非洲汽车的新能源化同样可能以可观的速度推进。而由于非洲本身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也为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埋下了伏笔。因此,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未来,中国汽车“走出去”或将开辟在欧洲、亚洲等传统市场之外的一片新蓝海。马鑫《 中国汽车报 》(2024-09-23 002 版)